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的症状、原因是对土壤酸碱度的条件不适等、防治 *** 为化学防治。症状: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,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。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
1、特别是种子传播,是导致病害大面积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引起水稻立枯病的发生,比如土壤酸碱值过高、氮磷钾平衡失调、土壤肥力差等等。
2、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,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。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更大。因水稻是喜温作物,当环境不利(低温)时,抗病力降低,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3、据观察,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,主要有以下3种: 土壤问题。因为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,所以,土壤出现问题后,就很容易引发立枯病, 气候影响。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以低温影响最甚。
4、从上面可以看出,秧苗素质差、生长弱、抗病、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。
1、土壤问题。因为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,所以,土壤出现问题后,就很容易引发立枯病, 气候影响。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以低温影响最甚。
2、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在苗期时一种很常见的病害,它属于土传病害,危害水稻的正常生长,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,是种植户比较头疼又害怕的一种病害,轻则会使秧苗的抵抗力减弱,一些病菌趁虚而入形成危害,重则需要重新播种。
3、水稻立枯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,。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、粪肥、种子和植物病残体上,在遇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或寒流时,病菌侵入幼苗发病。在旱育秧条件下易发生立枯病。
4、病因 系由水稻生理失水所致。多发于晚稻灌浆期,断水过早,遇干热风,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青枯。长期深灌,未达度搁田,根系较 浅容易发生青枯。土层浅,肥力不足,或施氮过迟也易发生青枯。
5、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。水稻刚出苗发病表现为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,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
水稻烂秧病 是水稻种子、幼苗在稻田期死亡的总称,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,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两种,侵染性烂秧是指由绵腐菌、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的。
水稻青枯病实际上有两种,一种是水稻秧田期的生理性青枯病,发生比较常见,常与立枯病混合发生。
症状(1)叶片:叶鞘腐败病多发生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叶鞘上,初期为害症状为暗褐色小斑,边缘模糊,后面小斑集结成云纹状病斑,似虎斑;病斑继续扩展到叶鞘大部分。
水稻叶尖干枯发黄多为水稻叶尖枯病,主要为害叶片。不同生育期引起水稻叶尖干枯发黄的主要原因也不相同,苗期和分蘖期受害最重,各个器官均可染病,叶片最易染病。
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、水肥气热条件不适,而出现的发病症状,表现为植株矮化、变黄、新根少或无新根,发生轻时,苗床秧苗变黄,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。
传染性烂秧分①立枯病:多发生在温差大或低温发芽不良情况下,幼芽幼根变褐、扭曲、腐烂,2~3叶期病苗根暗白色有黄褐色坏死,茎基变褐,软化腐烂,心叶萎垂卷缩:全株黄褐枯死。
防治:土壤进行消毒,药剂可选择恶徾灵+甲霜灵,喷雾即可,目的就是消灭土壤中的病菌。在苗床时期,就要做好防低温、通风、壮苗的工作,秧苗生长越旺盛,抵抗力越强,后续的立枯病发病就越少。
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:(1)选用抗病品种。因地制宜选用冀粳15号、吉粳60、京引12津稻308等抗病品种,可减轻发病。(2)精选谷种及种子处理。
水稻苗床立枯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土壤感染真菌所引起,要防止病害的发生,应该从土壤消毒、种植前期预防、防虫和药物治疗四个方面入手,并特别注意防止湿度过大和温度过高等情况的发生。
稻苗立枯病的防治 *** 预防 ①合理配制营养土,采用60%~70%旱田或园田无除草剂表土,掺入30%~40%稻毛或稻乱沤制的农肥,使床土疏松含气量增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