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点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,接近水源、土壤发育良好。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、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,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、圆形和分间三大类,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。
1、马家窑文化,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,故名。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,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,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,有石岭下、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等四个类型。
2、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、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,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。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主要饲养牛、羊、猪、狗和鸡等家畜家禽,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。
3、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,故又曾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。考古人员认为人口压力、农业经济与狩猎、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。
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、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,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。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主要饲养牛、羊、猪、狗和鸡等家畜家禽,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。
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,故又曾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。考古人员认为人口压力、农业经济与狩猎、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。
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3个文化类型,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,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。其中,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、相似的因素很多,关系密切。半山文化类型分布范围与马家窑类型相同,但已逐渐西移。
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、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,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。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主要饲养牛、羊、猪、狗和鸡等家畜家禽,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。
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,主要分布在甘肃省,以陇西平原为中心,东起陇东山地,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,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,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。
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晚期文化,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历史文化,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阳、商丘、周口等地区。
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,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,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,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,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、青海境内的洮河、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。
马家窑文化,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村,因此命名为“马家窑文化”。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,出现于距今5000多的新石器时间晚期,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。
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,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。在时间顺序上,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,下接齐家文化。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,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。